记者丨邓文博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相信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的这句“灵魂拷问”,面对这个问题,你会如何作答?
同样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川师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邱华也遇到过。在2017年,当女儿第一次向她提问时,这位对教育问题侃侃而谈的知名校长,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想要简单回答‘应付’,怕无法回应孩子的问题,反而让她更加好奇。讲得太深入了,又害怕孩子错误理解,对成长造成影响。”虽然5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邱华仍然对当时的感受记忆犹新。在她看来,对于家长而言,孩子的“性好奇”,犹如隔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孩子十分好奇,千方百计想弄明白其中的奥秘,而许多父母却难以启齿。
“学校的这一块教育不能够再缺席了。”从那天开始,邱华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学生性健康教育上面下功夫,解决家庭教育的“尴尬”,也为学生营造健康正向的性健康教育环境。
实际上,学校开展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并不稀奇,不少学校都有所涉及,川师附属实验学校同样也不例外。但在随机听了几堂学校性健康教育课后,邱华明显感受到,学校当时的性健康教育不够。
“课程内容不生动”“老师授课状态放不开”“学生代入感不强”……邱华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一大堆的“问题”。但发现问题或许较为容易,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教材的问题。在当时,关于性健康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所有上课内容都是教师自行收集的资料,这在邱华看来,所有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幸运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六年级家委会的一位家长向邱华推荐了一套书——《善解童贞》,这套书似乎让她找到了突破口。阅读完这套书籍后,她决定选派学校具有医学和心理学基础的两名医师到专业机构接受系统、科学、权威的儿童性健康教育培训。
学校保健室医师姚铃是学校选派参加培训的其中一位,也就是那次培训后,她成功地获得了“善解童贞”儿童性健康教育讲师资格。“获得资格并不容易,不仅要分学段(6-9岁为一个学段、10-11岁为一个学段)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专业系统的知识点考核成绩需达到93%以上。”在她看来,获得证书只是一个开始,而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落地在学校,转化为适合学校学生的课程体系。
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一切,只能靠姚铃摸着石头过河。
2018年1月,刚结束了一天期末考试的二年级三班的小朋友坐在教室里,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将迎来学校开展的第一堂亲子性健康教育课堂。这也是姚铃探索学校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始。
“你们谁可以告诉我,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呀?”
随着姚铃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呼地举起了一大片小手,“女孩是长发,男孩是短发。”“女孩子长大后是妈妈,男孩子长大后是爸爸。”“男孩子有‘鸡鸡’,女孩子没有。”孩子们千奇百怪的回答,引起现场家长们一阵笑声。
“现在请每位小朋友拿起自己的画笔,画出你们心中的男孩和女孩。不过,要是裸体的。”随着姚铃老师另一个“奇怪”要求,班上又是一阵爆笑。
看着孩子们都很快提起画笔,饶有兴致地绘画起了自己心中的“男孩女孩”,姚铃老师知道,孩子对“性”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在完成绘画后,姚铃便鼓励孩子们在图中圈出男孩和女孩不能让人随便看和随便摸的部位,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了解到保护身体隐私,也明白“他人”是不能随意看和摸自己的隐私部位的。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在后续的开展中,也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课程质量。”姚铃介绍,目前,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校的性健康教育为小学低、中、高段学生和中学生分别量身定制了不同的教育主题,让性健康教育循序渐进,贯穿每个学生的九年学习生涯。
比如,在小学低段“认识身体隐私”系列课上,学生将通过老师引导,讨论分享总结身体隐私部位,同时清楚地知道身体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说、随便看、随便摸;在小学中段“我从哪里来”系列课上,学生将通过老师引导,感受到自己生命来之不易,要珍惜生命,感恩父母;在小学高段“防范性侵害”系列课上,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到性侵儿童定义及多种侵害的形式,构建防范性侵害自我保护意识;在初中阶段,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爱情中的责任,学会正确应对性行为、情书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中性健康教育课堂上,老师还会结合生活中具体案例,以图文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观念,让青春期的孩子们明白与“性”有关的知识,适应自身身体、生理的变化,并为同学们揭开了青春期的面纱。
“除了课程内容外,我们的授课形式相比以前,也做了几个大的改变。”姚铃告诉记者,首先学校邀请到了学生家长一同上课,并且没有男女分开授课。一方面,学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对家长的一次教学,打破家庭谈性色变的尴尬;另一方面,男女一起授课也是为了打破不同性别学生心中的好奇心,学会尊重彼此。
除了为孩子们开展课程外,在学校开展的性健康教育体系课程体系中,还搭建了全时段咨询窗口,时刻为有需要的学生、老师、家长提供性健康和心理健康相关咨询。
“我的电话全校学生家长和老师都知道,遇见问题,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咨询我。”姚铃告诉记者,这样的设置,可以很好的解决家长和孩子的顾虑,让孩子的成长和引导有着更加科学的助力。
比如,在之前,有小学一年级学生几乎连续一周时间,在学校的课堂或课间进行夹腿活动,班主任老师观察到情况后和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早就觉察了,但不太理解也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处理。随后,班主任便和姚铃沟通,首先通过专业的解答,打消了家长的担心。同时也建议家长不要一味地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孩子参加喜欢的各种活动,从活动中获得更高层级的精神愉悦。